top of page
1.JPG

九月新書推介

book1.jpg

耶和華作王 : 從正典鑑別學尋索詩篇的神學主題 / 袁仲輝著

香港 : 播道會文字部, 2024.

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 

蘇軾的〈題西林壁〉多少道破往日閱讀詩篇的限制:著眼於個別詩歌,喜愛尋章摘句,卻忽略與前後詩歌、同卷詩歌,以至全書詩歌的關聯,因而只得一隅之見,不識詩篇全貌。 

本書從詩篇的編修痕跡說起,肯定詩篇是一部結構嚴謹的作品,而非一百五十首零散詩歌的結集,進而發掘詩篇各卷的宏觀結構,探討詩歌之間的編排與呼應,留意個別詩歌的用詞、意象和體裁等,由此指出詩篇全書的一個重要神學主題為「耶和華作王」,並點明這主題在全書的發展,以及如何為歷代神的子民帶來安慰和盼望。讀者不單可從本書掌握詩篇的主題信息,更能學習到尋索聖經書卷主題的方法。 

 

牧者推介:

本書主旨是顯明「耶和華作王」為詩篇的重要主題,而這主題能讓我們閱讀詩篇時有正確的觀點:「耶和華作王」提醒我們,敬拜神不是單單因為祂為我們作了甚麼;我們敬拜神,乃因為祂作王,配受極大的讚美。--龍維忠先生 播道神學院聖經科榮休教授

 

這是詩篇聖經研究的重要著作,對於「耶和華作王」的主題如何在詩篇發展有深入而富洞見的解釋。同時,本書以正典鑑別學爲進路,探索詩篇的結構,與及詩篇各卷的關係,相信必能幫助讀者增長聖經知識,並領受神透過詩篇給我們的信息。因此,這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,誠意推薦各位閱讀。--彭振國牧師 香港中國浸信會神學院前院長 美國芝城華人基督教聯合會牧師

 

袁仲輝院長的詩篇主題研究,嘗試在五卷詩篇中找出關聯主題的可行性,並從宏觀的角度來處理五卷詩篇。這個研究方向在華人聖經研究中是少有的,而所得出的主題「耶和華作王」也正是猶太選民對耶和華的一個信仰重點。--李盛林牧師/博士 牧職神學院前院長 基督教宏恩學院特約教授

book2.jpg

坐輪椅的上帝 : 從失能神學擁抱基督身體的多樣性 / 博恩壘 (Brian Brock) 著

新北市 : 校園書房, 2024.

上帝怎麼會坐輪椅?!

在很多基督徒心中,上帝全知全能、完美無瑕,而輪椅是給身上病痛、行動障礙的人坐的。大能的上帝,怎麼會像失能人士一樣坐輪椅?

嗯,再讀一讀聖經的但以理書第七章和以西結書第一章吧?曾經有終身坐輪椅的人,看到經文中的上帝的確坐在輪椅上,而深刻經歷神的愛與同在。

而且,上帝的兒子被釘上十字架,期間祂眼睛被蒙,形同失明;手腳被釘,不能行動;百姓誤解,兵丁羞辱;朝夕相處的門徒四散,連最親愛的天父都彷彿遺棄了祂……那是身體、社會、心理所有領域的全面失能。全宇宙的主,救贖全人類的大工,是在失能之中完成的。

「失能」的意義,或許與我們本來想的不一樣;我們對於「健全」的渴望,可能並不那麼健全──這就是《坐輪椅的上帝:從失能神學擁抱基督身體的多樣性》想要告訴我們的事。作者博恩壘從現代教會牧養失能者的不足之處談起;接著剖析視新、舊約中有關醫治、殘疾的諸多故事,指出受到現代西方醫學觀影響的讀經盲點;他再進一步梳理「失能與罪」、「上帝的形像」、「屬靈恩賜」等神學傳統,一層層地挑戰讀者檢視自己對於「失能/有能力」、「正常/不正常」、「美好/殘缺」這些界線的固有概念,重新發現:在上帝的國度中,「失能」不是必須修復的缺陷,而是展現人類生命的多樣性。形態功能殊異的肢體,同屬於一個身體──基督的身體。天國的筵席,坐滿了貧窮、殘廢、瞎眼、瘸腿的人。

 最後,作者回到牧養失能者的問題,為教會領袖提供許多實踐之道與案例,勉勵教會群體,全心歡迎失能者,擁抱多樣性,讓教會裡各式各樣的肢體,無論被貼上失能標籤與否,都跟隨聖靈的引導,在愛中實際彼此服事,反映出基督的形像,成為活出福音真諦的真教會。

book3.jpg

教牧書信 : 提摩太前書、提摩太後書、提多書 / 邱啟榮著.

新北市 :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; 橄欖, 2024.

本書旨不在精深的學術研究創作,所以神學生或有原文基礎訓練之讀者,既可以從本書的原文字義探討得益,又不致覺得被帶進原文字典以致望而怯步。在教會作查經教導的領袖和信徒,聖經的意義的思考應用和牧養反省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,一般比較少去查看註腳,所以若不讀括號內所附的原文,依然可由本書獲知經文意思,作為自行應用的基礎。筆者非常讚同L. Kreitzer所說的話:「註釋書應成為敬拜的資源,更甚於對聖經經文的任性發掘」。以作為一個中介的管道自我期許,將優良的英文研究資源和書藉材料作比較參照後,以所得經文釋義和結果,介紹給中文讀者,增進教會和信徒對聖經知識的了解。

book4.jpeg

超個人心理治療 : 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 / Brant Cortright)著

台北 : 心靈工坊, 2024

遺傳天性或後天教養的表面解釋,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答案。只有靈性面向,才能回應人類的存在問題。--布蘭特.寇特萊特

心靈之海廣闊無邊,當代心理學致力於探索自我,古今的宗教與靈性傳統則聚焦在靈魂。「超個人心理學」力圖整合二者,建立超越個人視野,橫跨心理與靈性的論述架構,為現代人分裂的心理、靈性需求提供整合的療癒與成長途徑。

心理與靈性的會合之處──意識──是超個人心理學探索的起點。超個人心理學相信意識有多面向的層次,寓居於更大靈性脈絡;身而為人,我們則有著靈性成長的渴求,透過超常的意識狀態與神祕體驗,有機會洞察邁向完整生命的資源。

因此,超個人心理學討論合一、瀕死、拙火、靈視、心電感應、薩滿等等,但與此同時,它更珍視行為學派、精神分析、人本心理學的理論資產與治療實務經驗,致力將心理學的關懷從個人的病理擴展到宗教、哲學的終極關懷,並為古老的宗教修行如東方禪修、基督默觀等,賦予現代心理治療上的新意。

本書介紹並評論了當前重要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取向,並對臨床上重要的議題作了精闢討論。超個人心理的世界浩瀚無垠,有如航行夜海,沒有任何理論取向能全面涵蓋。這本歷久彌新的經典指南,對於有志從靈性視角自助助人、探索生命的人來說,是不可或缺的導覽地圖。

本書對於思考如何建構二十一世紀靈性心理學藍圖深具啟發意義。作者非常稱職地為這項工作打好了地基,詳實周延地介紹了主要流派及其主張,也羅列了有待整合的議題。--蔡昌雄

©2023 中國宣道神學院圖書館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