%20LIB-01.png)

新書推介

放下標籤, 重建愛的關係 : 從社會修辭學框架及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, 重尋保羅在腓利門書中愛的教導與實踐 / 葉漢浩著
香港 : 德慧文化, 2024.
《放下標籤,重建愛的關係》為詮釋腓利門書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解說。作者認為,保羅在愛裡寫下腓利門書,希望能將阿尼西謀與腓利門之間基於經濟利益的關係,轉化為彼此相愛的弟兄之情,以誠相待。然而,若好像前人大多依賴不同假設來詮釋這封書信,是好難發現保羅的語重心長,惟有讀懂腓利門書的修辭以及了解當時羅馬的經濟結構,才有助我們掌握保羅撰寫腓利門書的目的。
本書指出,經濟關係並非一種單純的關係,而是一種由羅馬奴隸制度不同機制所維持的複雜關係,因此腓利門書的修辭必須與經濟結構並行解讀。全書共分為六章:第一章釐清一些基本問題,提出讀者可以用「社會修辭學框架」(socio-rhetorical framework)來詮釋腓利門書,以作更深入的討論。第二章在沒有任何假設的前提下,透過分析腓利門書文本的不同層次,嘗試找出這封書信可能的重點。第三章會從「文本互涉」的角度分析腓利門書,並描述保羅的神學和倫理思想,從而理解他在腓利門書中的關鍵用語。第四章採用「新制度經濟學」的理論,分析當時羅馬的經濟結構,推測阻礙腓利門接受一位奴隸為主內弟兄的原因,從而理解信中的修辭手法。第五章綜合研究成果,重構保羅所要解決的問題,並解釋他在信中是如何敦促腓利門與阿尼西謀建立新的友愛關係。第六章是全書總結,並提供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。
本書是葉漢浩博士的博士論文 A Socio-Rhe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tter to Philemon in Light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(Mohr Siebeck, 2017)之中文翻譯版。作者將經濟分析應用到聖經研究,為一般的社會修辭釋經法帶來了新亮光;而採用這種方式解讀腓利門書,也更符合保羅的神學思想——在具壓迫性的經濟環境中,一個信仰群體該如何彰顯愛。

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 : 重拾教會使命 / 艾梅.伯德(Aimee Byrd)著
香港 : 恩道出版社, 2025
所謂「聖經兩性觀」真的合乎聖經嗎?什麼是真正的基督教互補主義?本書作者艾梅.伯德力求穿越文化的迷霧,解開傳統教導中的諸多迷思,以嚴謹的神學研究為我們講述一個更加合乎聖經的故事,恢復神對兩性關係的美好異象,呼籲我們去偽尋真,重新發現教會的使命。
如果我告訴你,所謂「聖經兩性觀」並不真正「合乎聖經」,你怎麼看?如果我告訴你,「聖經兩性觀」其實是二戰後富裕的郊區白人中產階級文化人為構建的觀念,背後是消費主義和父權制的怪異結合,你有什麼想法?感到好奇嗎?如果你有興趣,請跟隨艾梅.伯德一探究竟。她會為你破解所有關於聖經和女性的謊言,然後,就男性、女性和侍奉的話題,為你講述一個更加合乎聖經的故事,一個真正的基督教敘事。但請注意!你一旦走上這條路,就再也無法回頭,你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婚姻和侍奉。這本書將重建我們的性別觀念,這是福音派教會長久以來所需要的。但這不是說,我們將可悲地淪為自由主義,而是開始真正恢復聖經中關於女性的異象:她們是基督教會和福音中的夥伴。伯德推翻「性別改革」,以破除「聖經男性觀」,因為它在解釋上無法取信於人,在教牧上不負責任,拒絕傾聽女性的聲音,並受世俗文化束縛。--邁克爾.伯德(Michael F. Bird)澳大利亞墨爾本瑞德里學院院長兼神學講師
聖經兩性觀運動產生的爭議遠遠大於啟迪,因為在這個運動中,人們並未發現,他們熱衷的兩性觀理論更多源於 20 世紀 50 年代的黑白電視劇,而不是聖經,想想《神犬拉西》(Lassie)中提米(Timmy)的爸爸媽媽就知道了。對各個時代男性和女性的研究使這一點更為明顯,研究物件包括巴拉和底波拉、路得和大衛、敘利亞腓尼基婦人和耶穌、希臘-羅馬世界的百基拉和保羅。現在,我們知道,所謂兩性觀運動其實是一套強加於聖經本身的文化觀念。伯德在本書中貢獻了歷久彌新的智慧與睿見,讓我們看到基督徒應該如何以「男女同工」的身份彼此相處。--斯科特.麥克奈特(Scot Mcknight)北方神學院新約教授
艾梅.伯德對聖經深懷敬畏,對真理孜孜以求,她剝開了受文化影響的關於性別的層層教義,這些教義阻礙了男性和女性在基督裡和彼此的關係上成長。有些基督徒被流行的聖經兩性觀所誤導,但仍然相信在教會、家庭和社會中區分男性和女性是一件有意義的事,這本書正是他們所需要的。--凱特琳.貝蒂(Katelyn Beaty)《一個女人的位置》(A Woman’s Place)作者
艾梅.伯德這本書將在未來數年內影響關於教會與性別的討論。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》一書不僅揭露了所謂「聖經兩性觀」教導的空洞性,還提出了一個真正的基督教互補主義的異象。這個異象的內涵涉及有能力的女性、手足之愛以及與基督聯合。這本書運用大量經文,植根于深厚的神學傳統,是艾梅多年來努力的結晶。感謝神使本書得以面世。--馬科斯.奧爾特加(Marcos Ortega)美意教會(Goodwill Church, EPC)助理牧師 「改革宗與邊緣群體」網站(Reformed Margins)創始人 家庭討論播客聯合主持人
我不是先知,也不是先知的門徒,但我有個預言要講。說到艾梅.伯德,很多沒有讀過她書的人會讚賞或批評她的觀點,而那些觀點卻並非她所持有或相信的。但願我是錯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如果我們所有人都能認真傾聽這位姐妹的講述,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!她呼籲所有基督徒,無論男女,都要更加熱愛聖經,並要認識自己的盲點和漏洞百出的臆斷。這位作者深切關心我們的敬拜是否合乎聖經、是否符合三位一體教義、是否始終如一地引導和促進眾聖徒的聖潔共融。--凱莉.卡皮克(Kelly M. Kapic)《賜恩的神:三位一體如何塑造基督教故事》 (The God Who Gives: How the Trinity Shapes the Christian Story)作者
經過多年激烈、深刻的互動,如今的平等主義者和互補主義者通常會撤退到各自的群體中,甚至還設立了成員資格要求,這在教會歷史上史無前例。幸好最近有幾位作家拒絕簡單的歸類或貼標籤,他們呼籲教會思考新的、健康的方向,即對於成為敬虔的基督徒女性和男性,聖經教導了什麼、沒有教導什麼。艾梅.伯德就是這些作家中的一位。從不同視角看待這個話題的人,都能從她對聖經和歷史的研究以及她的個人經歷中獲益匪淺。--克雷格.布隆伯格(Craig L. Blomberg) 丹佛神學院新約傑出教授
如果說當今教會有什麼棘手的話題,那便是「聖經兩性觀」。我們因分歧而困惑,受「規則」所束縛,似乎無力辨別什麼才是真理。這便是為何艾梅.伯德的書如此重要的原因。伯德穿越文化的迷霧,以嚴謹的神學研究讓我們回歸聖經。為著家庭和教會的益處,她恢復了一個更好的異象。她強有力的聲音和懇切的呼籲,令我十分讚賞。--珍.波洛克.米歇爾(Jen Pollock Michel) 《悖論的驚喜》(Surprised by Paradox)和《保持原位》(Keeping Place)獲獎作者

向山舉目 : 基督信仰靈修傳統七講 / 周學信著.
臺北市 : 宇宙光, 2024.
「教師無處不有,惟缺向學之人。」--美國詩人溫德爾.貝里(Wendell Berry)
「周老師分別介紹了殉道、沙漠、修道、東正教、依納爵、加爾默羅,以及宗教改革與福音派在內的七個靈修傳統。不只有歷史背景及其時空發展的細膩書寫,也有聖經文本的相關敘事、關鍵性的神學主題、主要領導者的生平與貢獻、各個靈修傳統的精神與特質,最後還帶出與當代信仰生活的關聯與應用,可以說全面且生動地帶領讀者深入其境、同感一靈,令人耳目一新。」--鄭仰恩,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特約研究員
「本書所講的七種靈修傳統,或多或少的都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。這種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靈修,可以因應處境,而有歷史中出現的七種傳統。歸根究底,都不外在耶穌基督裡去除老我、活出新生。但願這本書可以為上主使用,拓闊華人教會的眼光,幫助在不同處境之中的弟兄姊妹,操練對上主的專注。」--鄧紹光,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
「周學信老師以他深厚的歷史神學家的基礎背景,從事基督教會二千年來主要靈修傳統的敘述,選擇了七篇主題,讓人能對基督徒靈修傳統有確切的把握,同時呈顯了七種靈修的特性。雖然基督徒靈修皆以基督的生命為中心,但不同的類型反映了基督徒靈修的多元流露及見證,同時也在其中指向同一的主旨:耶穌基督是信徒生命的一切。」--劉錦昌,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基督教教育中心前主任
「基督教靈修學的目標就是在愛和靈裡的自由中成長,活出蒙神喜悅的人生,以祂地上國度子民的身分施行祂的旨意。由於罪惡人性,我們必須不斷擺脫阻礙聖靈作工的事物。在聖靈裡生活就代表刻意捨去人的本性,為基督的聖靈而活。這樣做,就會與神親近。唯有神無條件的愛擄獲我們的心,改變我們的生命,才是真正的基督教靈修學。」--周學信,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

時代的迴響 : 王明道日記中的信仰光譜 / 陳智衡, 倪步曉主編.
香港 : 建道神學院, 2025.
這書將王明道日記視為歷史的「旁白」,從個人紀錄的角度反映出華人基督教信仰的面貌之一。此書傳達出日記中未經修飾的視角,並能引導讀者了解華人教會中的基要信仰立場、神學觀點及教會文化背景的交織與演變。這種結合宏觀信仰光譜與個人視角的論著,適合學術研究和對歷史及信仰多樣性有興趣的讀者,兼具學術性和敘事性。